![]() |
![]() 服務熱線:400-8098-313
|
中國超6成醫生正處于職業倦怠期
近日,Medscape 發布了一項針對醫生職業倦怠的數據報告。在調查了來自 29 個不同科室的 13000 多名醫生后,研究發現 47% 的醫生存在職業倦怠。這一數字高于去年的 42%。 而據調查,中國醫生職業倦怠率高達 66.5~87.8%,遠高于其他國家。 不同科室的醫生倦怠情況也不同。根據 Medscape,急診醫師的職業倦怠程度大幅上升,從去年的 43% 上升到今年的 60% ,成為所有科室中倦怠比例最高的一科。
急診科、重癥醫學科、婦產科成為職業倦怠前三名的科室。圖源:Medscape 66.5% 的醫生存在職業倦怠 職業倦?。╞urnout),這一概念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Maslach 于 80 年代系統提出,指個體在工作重壓下產生的長期身心疲勞與耗竭的狀態,包括情緒衰竭、人格解體、成就感低。 情緒衰竭是職業倦怠的中心點,也是被廣泛認可的倦怠綜合征強制性標準,代表著情緒過度擴張、疲憊;人格解體是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是不真實、虛假的,產生對生活的消極態度;對工作成就感也會降低。 出現這三種狀態的醫生,可能正在經歷職業倦怠,進而產生精疲力竭、頭痛、失眠等癥狀,增加醫生的抑郁/焦慮程度,甚至可能導致自殺。對于醫院來說,則可能導致醫生離職率上升,對患者診療出現風險。 產生職業倦怠的因素很多,對于處于不同年齡段、不同國別、甚至同一個醫生在不同的時段,都會出現不同的影響因素。 2018 年,丁香園曾做過一篇有關職業倦怠的文章,細數其影響因素:工作負荷、職業環境、收入、文書負擔等等。Medcape 2022 年的報告也列出了最新的影響因素排名,其中,過多的行政工作(例如文書)占據 60%,占據第一名。其次為未得到同僚信任、過勞。
產生職業倦怠的因素。圖源:Medscape 當然,導致職業倦怠產生的因素遠不止上述列表的種種。對于中國醫生也會有特殊的因素。 Front Public Health 在 2022 年 1 月針對 25120 名中國醫生調研,60.8% 的參與者承認了自身存在至少一種倦怠癥狀,11.2% 的參與者認為存在全部倦怠癥狀(情緒衰竭、人格解體、成就感低),整體患病率高達 66.5~87.8%。 其中,男性醫務人員、工作年限較短、在三級醫院工作;以及精神科、重癥監護、急診科、內科、腫瘤科和兒科專業的醫務人員倦怠的風險較高。 那么,是什么導致中國醫生更容易發生職業倦??? 中國醫生的不同 1. 中國醫生與總人口比例僅為 1:343,低于西方 1:280 2019 年 6 月~2020 年 1 月,北京協和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做出的中國醫生職業倦怠研究顯示中國醫生比例低:截至 2021 年底,中國執業醫生達 408 萬人,醫生與總人口的比例為 1:343,低于西方國家比例(約為 1:280)。 醫生的比例低,意味著單個醫生承擔的診療任務、工作時間都會增多,由此產生負荷狀態。 同時,中國存在醫療資源不均的問題: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吸收著附近省市的患者;三級醫院也在吸收本該去基層醫院就診的患者。這也側面印證了協和及中大「三級醫院醫生更易職業倦怠」結論,研究發現 88.5% 的三級醫院醫生倦怠程度,高于基層醫院醫生。 BMJ 另一項研究顯示,在 17 個鄉鎮開展鼓勵基層醫院就診改革后,即使基層醫院的就診次數增加,但醫院的支出并沒有波動,大部分就診患者只是為了獲得去上級醫院的轉院單。 改善醫生短缺的狀態似乎并不容易。在過去十年中,由于醫生資格考試的通過率下降、工作量過重、醫患糾紛以及醫生收入下降等原因,許多醫學生決定轉行。在一項針對 1613 名未來具備執業資格的研究生調查中,有 60.8% 的人有轉行意愿,這個數字是非醫學研究生的兩倍。BMJ 預測,到 2035 年,中國至少缺少 20 萬名兒科醫生、16.1 萬名全科醫生和 4 萬名精神科醫生。 醫生比例低、工作負荷,進而出現職業倦??;而工作負荷等因素,又讓一些醫學生放棄從醫,似乎陷入一個循環。 除了醫生人數不足,另一個可能造成特殊性的原因是,中國醫生正在面臨更多的醫療暴力。 2. 中國醫療暴力案件以 11% 增長 BMC Health Serv Res 曾于 2020 年發文,認為醫護人員的公共場所暴力已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文章特別提出「中國醫生尤甚」,中國醫療暴力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 在中國,因醫療糾紛而受傷的醫務人員從 2002 年的 2604 人,增加到 2006 年的 5519 人,再到 2010 年的 17000 人,逐年增長約 11%。根據中國醫師協會 2018 年的調查,超過 60% 的醫務工作者經歷過醫患沖突,全國超過 63% 的醫院的醫務人員,因心懷不滿的患者及其親屬行兇而受傷、致殘甚至死亡。 柳葉刀曾發文「中國醫生正在遭受威脅」,呼吁結束對中國醫生的暴力行為。文中指出,倘若不徹底改善醫生的經濟和社會地位,暴力行為可能難以終止。 不結束針對醫生的暴力行為,職業倦怠的解決會變成偽命題。 3. 超半數規培醫生表示月薪不足三千元 除了一些行醫過中出現的因素,即使在醫師生涯前期,就可能存在倦怠的隱患。已有研究表明,中國醫生的職業倦怠從學生時代即會萌芽。 這源于中國的醫生培養制度與其他國家不同。對于中國醫生來說,近十年的的求學路他們與同齡人的步調并不一致,可能面臨同齡人薪水豐厚,而規培期的自己月收入不足千元的差距感。 2020 年,丁香園曾針對規培生做過一項月收入調查,近三成(27.5%)表示每月收入在 1000 元以下,其中 8% 的人表示規培期間「沒有收入」,每月收入在 3000 元以上的占 32.3%。 在每月收入在 3000 元以上的人員中,50.6% 的是社會人規培,44.9% 的單位人規培,專碩四證合一僅占 4.4%。 而在美國,規培醫生的年收入約為 6.34 萬美元,遠高于美國居民平均年收入。
規培醫生薪資統計 以上幾個因素,醫生人數少、醫療暴力、規培制度等等,早已成為老生常談,卻又一直未解決。落回到醫生自身,其心理原因可能也讓職業倦怠隱匿至更深處。 亟待解決的職業倦怠 1. 職業倦怠被醫生忽視 提起心理原因,可能會讓人誤解為「因為 TA 心理脆弱,所以 TA 更容易職業倦怠?!?/p> 而事實恰好相反。因為 TA 面對困難時的復原力強,反而會使職業倦怠被自己忽視。 復原力,指個體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事件的良好適應過程,也就是個人面對困難經歷的反彈能力。它的基本特征有三點:接受并戰勝困難的能力;處理危機的能力;尋求解決辦法的能力。 那么,復原力和職業倦怠呈現怎樣的關系? 舉個例子,Br J Gen Pract 曾調查中國和美國醫護復原力,中國平均評分為 63,美國為 32。在新冠疫情期間,美國降至 29 左右,而中國醫護反而升至 70 以上,反映出中國醫護面對逆境時較高的反彈力。
中美醫護復原力對比 這一數據并不說明中國醫生的職業倦怠低于美國,反而說明當逆境襲來,高復原力讓中國醫護捱過至暗時刻,借此掩蓋了中國醫生的倦怠。Appl Psychol Health Well Being 的另一項研究同樣表明,面對嚴峻態勢時候,醫生的復原力能起到緩沖作用,保護個人免受不良事件的影響。 當眼前的壓力事件褪去,醫生通過復原力調整自我的狀態,沖淡了對職業倦怠的重視。 復原力高,利于加強團隊協作,維持正常診療,但對于個人來說可能并不是好事,醫生為了應對極具挑戰性的生活壞境,可能會通過避免和否認來呈現虛幻的積極性,用對未來不切實際的樂觀情緒過度補償,也就是創傷后生長(PTG)。 已有研究表明,復原力和 PTG 呈現正相關。也就是說,醫護面對種種困境出現職業倦怠,為了克服倦怠增強個人復原力,過程中出現 PTG;通過不真實的積極情緒緩解心理壓力,導致最初的職業倦怠被遺忘、忽視、甚至意識不到。 當然,即便是能夠識別出自己職業倦怠的醫生,可能也在消極解決問題。 2. 僅 26% 的醫生會尋求幫助 2020 年,一項針對外科醫生調查顯示,只有 26% 的醫生在經歷職業倦怠時會尋求幫助。最主要的原因,是擔心尋求治療被人所知,影響自己執業。
阻礙醫生尋求幫助的因素。圖源:Medscape Medcape 也針對阻礙因素做了調查。結果顯示,有 49% 的醫生認為自己能獨立解決職業倦怠問題,因而并不會選擇向專業人士求助。大部分醫生會選擇用聽音樂、和家人聊天、補充睡眠來緩和自己的倦怠癥狀。但緩和并不根治底層問題,醫生被迫在耗竭、復原中循環往復。 除了以上兩點內因,近幾年比較特殊的是新型冠狀病毒流行。在這一期間,新冠給醫護人員帶來額外的心理壓力。 3. 新冠疫情帶來新壓力 在 2020 年 3 月、2020 年 10 月和 2021 年 3 月三個時間點,一項針對 42 個醫療保健組織的 20497 名醫護人員的調查顯示,醫護人員的壓力和倦怠水平正在顯著升高。超過 30% 的醫院住院部員工的日常壓力評分「高或非常高」,61% 的人表示「高度恐懼」,40% 的受訪者承認焦慮或抑郁不斷升級。 在新冠背后,諸多因素正在困擾著醫護人員。Int Orthop 列舉「害怕自己感染」「害怕傳染給家人」「擔心防護用品不足」「擔心患者死去」「工作時間過長」等等。
Int Orthop 列舉的因素。圖源:參考資料[1] 一位來自一線的醫生接受 Front Psychol 采訪時說,疫情早期由于能力不足,只收重癥患者,預后都很差?!钢形绾突颊哒f話的時候好像還不錯,但是他在那天晚上去世了,我簡直不敢相信,也無法接受?!沽硪粋€醫生說,「在和患者說話的第二天,我給病人帶來了橙子。到了卻發現他已經去世了?!?/p> 如今的疫情形勢雖然與兩年前已有不同,但上文也提到,職業倦怠是一種「長期」影響。即便是疫情的嚴峻性已經褪去,留下的倦怠仍會長時間給醫護人員帶來負擔。 為了緩解醫生的職業倦怠,保證醫療系統正常運轉,每個國家都在實施相應的舉措。 解決職業倦怠,不應只有醫生自己 導致職業倦怠的主客觀因素清晰可見。相應的,緩解職業倦怠,從此處入手。 2022 年 3 月 1 日起實施的新醫師法,為了緩解醫生的工作負荷,要求為醫師合理安排工作時間,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定期開展健康檢查。積極推進三級診療制度,將醫療資源分布全國,讓患者盡量做到「大病不出省」,理論上同樣可以減輕醫生的負擔。 JAMA 在 2018 年發布《醫生福祉憲章》,得到 Mayo Clinic 等知名診所的轉發?!稇椪隆泛粲踉黾俞t生福祉,減緩醫生工作節奏。文章強調,「只有當醫生身體健康時,才最有能力與患者建立有意義的聯系并對其進行護理?!?/p> 除了要改善現有的客觀壞境,另一件事就是醫生要有效辨別自己是否出現了倦怠。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在 2022 年 2 月的發布的倦怠研究,列舉了職業倦怠可能會出現的癥狀。 輕度:受影響的人有輕微的身體癥狀(頭痛、背痛、腰痛),表現出一些疲勞,手術時狀態更差。 中度:出現失眠、注意力不足。漠然、易怒、憤世嫉俗、疲勞、無聊、逐漸失去動力,甚至沮喪、無能、內疚和無力感,情緒疲憊。 重度:缺勤、厭惡工作、酗酒、依賴精神藥物。 極端:極度孤僻、侵略性、瀕死感、慢性抑郁和自殺未遂。 當醫生出現以上癥狀時,要警惕自己是否陷入了職業倦怠,并及時向家人、朋友或同事尋求幫助。 另一個問題是,當醫生需要幫助時,TA 能求助于誰? 可以理解的是,醫生無法將負面情緒傳達給同僚,也不愿將工作的情緒帶回給家人;既因為身處一線而產生倦怠,又因為倦怠而擔心影響執業,只能選擇將情緒默默吞咽。 在這個過程中,重擔都落在醫生個人身上。醫生一直在寬慰他人,卻無人能寬慰醫生。 形成倦怠的因素不止一種,本該對此負責的人也不止醫生一方。醫院、科室、醫學院、部分制度,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依舊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策劃:yxtlavi 監制:gyouza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參考資料: [1]Vukmirovic, M., Rajovic, N., Pavlovic, V., Masic, S., Mirkovic, M., Tasic, R., Randjelovic, S., Mostic, D., Velickovic, I., Nestorovic, E., Milcanovic, P., Stanisavljevic, D., & Milic, N. (2020). The Burnout Syndrome in Medical Academia: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erbian Version of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Educators Surv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16), 5658.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7165658 [2]Peng, Pu et al. “High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dropout intention among Chinese medical postgraduates.” Medical education online vol. 27,1 (2022): 2058866. doi:10.1080/10872981.2022.2058866 Du, Yuxian et al. “Violence against healthcare workers and other serious responses to medical disputes in China: surveys of patients at 12 public hospitals.”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vol. 20,1 253. 26 Mar. 2020, doi:10.1186/s12913-020-05104- [3]Fink-Samnick, Ellen MSW, ACSW, LCSW, CCM, CCTP, CRP, DBH-C Collective Occupational Trauma, Health Care Quality, and Trauma-Informed Leadership, Professional Case Management: May/June 2022 - Volume 27 - Issue 3 - p 107-123 doi: 10.1097/NCM.0000000000000559 [4]Jefferson, Laura et al. “GP wellbeing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 systematic review.” The 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vol. 72,718 e325-e333. 28 Apr. 2022, doi:10.3399/BJGP.2021.0680 [5]Dong, L., Meredith, L. S., Farmer, C. M., Ahluwalia, S. C., Chen, P. G., Bouskill, K., Han, B., Qureshi, N., Dalton, S., Watson, P., Schnurr, P. P., Davis, K., Tobin, J. N., Cassells, A., & Gidengil, C. A. (2022). Protecting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well-being of frontline health care workers during COVID-19: Study protocol of a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ontemporary clinical trials, 117, 106768.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16/j.cct.2022.106768 [6]Jefferson, Laura et al. “GP wellbeing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 systematic review.” The 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vol. 72,718 e325-e333. 28 Apr. 2022, doi:10.3399/BJGP.2021.068 [7]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460250/ [8]Xiao Y, Dong D, Zhang H, Chen P, Li X, Tian Z, Jing Z, Zhang S. Burnout and Well-Being Among Medical Professionals in China: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nt Public Health. 2022 Jan 17;9:761706. doi: 10.3389/fpubh.2021.761706. PMID: 35111713; PMCID: PMC8801677. [9]https://www.medscape.com/slideshow/2022-lifestyle-burnout-6014664#2 [10]Fink-Samnick, Ellen MSW, ACSW, LCSW, CCM, CCTP, CRP, DBH-C Collective Occupational Trauma, Health Care Quality, and Trauma-Informed Leadership, Professional Case Management: May/June 2022 - Volume 27 - Issue 3 - p 107-123 doi: 10.1097/NCM.0000000000000559Fink-Samnick, Ellen MSW, ACSW, LCSW, CCM, CCTP, CRP, DBH-C Collecti [11]Dong, L., Meredith, L. S., Farmer, C. M., Ahluwalia, S. C., Chen, P. G., Bouskill, K., Han, B., Qureshi, N., Dalton, S., Watson, P., Schnurr, P. P., Davis, K., Tobin, J. N., Cassells, A., & Gidengil, C. A. (2022). Protecting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well-being of frontline health care workers during COVID-19: Study protocol of a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ontemporary clinical trials, 117, 106768.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16/j.cct.2022.106768 |
查看更多 友情鏈接 |
迪醫獵頭 迪醫獵頭網 醫藥獵頭 醫藥獵頭公司 北京醫藥獵頭公司 上海醫藥獵頭公司 廣東醫藥獵頭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