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服務熱線:400-8098-313
|
諾和諾德GLP-1RA諾和益在中國上市
諾和諾德今日宣布,全球首個基礎胰島素GLP-1RA注射液諾和益?(德谷胰島素利拉魯肽注射液)正式在中國上市。諾和益?適用于血糖控制不佳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T2DM),在飲食和運動基礎上聯合其他口服降糖藥物,改善血糖控制1。臨床證據顯示,德谷胰島素利拉魯肽注射液的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HbA1c<7%)可高達89.9%12,并且已被納入《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2,助力患者實現高達標的血糖管理。 “作為全球首個上市、中國唯一獲批的基礎胰島素GLP-1RA注射液,諾和益?融合了德谷胰島素和利拉魯肽雙組分的優勢,機制互補,靶向調節,各自獨立發揮降糖作用3,4,直擊T2DM發病機制本源,同時改善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障礙?!?strong>諾和益?中國注冊臨床研究的牽頭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王衛慶教授表示,“諾和益?是較符合中國T2DM患者治療需求的新型藥物,期待為T2DM患者管理打開一個高達標的全新局面,優化糖尿病治療決策?!?/p>
全球首個基礎胰島素GLP-1RA注射液諾和益?中國正式上市 多靶調節,“增效減副”,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創新高 中國成年糖尿病患病人數約1.4億,居全球各國之首5,6,但總體血糖達標率僅為16.5%6。單用口服降糖藥治療的患者達標率約35%7,基礎胰島素治療后的患者達標率約40%8。此外,現有糖尿病治療方案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可能帶來低血糖風險和導致體重增加等。 “很高興地看到,在兼顧療效和安全性方面,諾和益?作為全球首個基礎胰島素GLP-1RA注射液,能夠較好地滿足臨床需求?!?strong>諾和益?中國注冊臨床研究的牽頭專家,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內分泌科主任母義明教授表示,“首先,從作用機制角度看,諾和益?兩個組分——德谷胰島素和利拉魯肽分別作用于多個靶器官的胰島素受體和GLP-1受體,獨立互補,發揮協同的降糖療效9,10,11,糖化血紅蛋白達標(HbA1c<7%)的患者比例突破性地達到89.9%12,葡萄糖目標范圍內時間(TIR)高達90%13。并且,單組分治療時常見的副作用可以相互抵減,提高血糖管控效果的同時,減少胰島素治療對低血糖和體重的不良影響13,14,15,16。由此可見,德谷胰島素利拉魯肽注射液治療1+1>2,能夠綜合發揮增效減'副'的臨床效果?!?/p> 全球循證,適用全病程、安全高達標 德谷胰島素利拉魯肽注射液在全球開展了一系列3期臨床研究項目(DUAL系列研究)。DUAL系列研究證實,無論是既往OAD治療、既往GLP-1RA治療以及既往基礎胰島素治療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聯合或轉換為德谷胰島素利拉魯肽注射液治療均表現出了一致的臨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尤其在DUAL Ⅵ 研究結果顯示,應用德谷胰島素利拉魯肽注射液每周1次劑量調整組,治療32周其終點HbA1c平均降幅達2.0%,HbA1c<7%的患者比例為89.9%,HbA1c<7%且無低血糖患者比例達85.7%12。這不僅證實了諾和益?治療的高達標率,同時也證實其高達標不以低血糖為代價,實現安全達標。
諾和益?已在全國多個省份和城市實現藥品可及 除HbA1c、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傳統指標外,葡萄糖在目標范圍內時間(TIR)成為血糖控制的新興指標。從諾和益?的全球臨床試驗看,其較高達標率的結果也得益于對全天血糖的有效控制。DUAL Ⅷ研究中,治療結束時德谷胰島素利拉魯肽注射液組平均TIR達到90%,TIR≥70%的患者比例高于甘精胰島素U100組17。 諾和諾德大中國區醫藥和質量部企業副總裁張克洲指出:“糖尿病發病機制復雜,諾和益?作用機制獨特,作為創新性降糖藥物,不再針對單一靶點,而是代表著多靶點的治療方法,突破性融合了德谷胰島素與利拉魯肽的雙組分優勢,機制互補,多靶向作用于糖尿病多項生理病理機制,一天一次有效控制全天血糖?!?/p> 諾和諾德全球高級副總裁兼大中國區總裁周霞萍表示:“諾和諾德秉承百年初心,創新不止步。諾和益?是全球首個基礎胰島素GLP-1受體激動劑注射液,它的上市是諾和諾德在糖尿病治療領域的又一次突破性創新,彰顯了我們對中國醫生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承諾。未來,我們創新與合作的步伐會越來越快,惠及更多中國糖尿病患者,幫助他們實現疾病預防、早診、早治、有效控制,全力踐行改變中國糖尿病和其他嚴重慢性疾病的承諾,助力‘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目標的實現?!?/p> 參考資料: 1.德谷胰島素利拉魯肽注射液說明書 2.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中華糖尿病雜志. 2021; 13(4):315-409. 3.Jonassen lb, et al. Pharm Res. 2012 Aug;29(8):2104-14; 4.Steensgaard et al. Diabetes 2008;57(Suppl. 1):A164 (Abstract 552-P) 5.中國統計年鑒2021 6.Wang L, et al. JAMA. 2021, 326(24):2498-2506 7.Ji LN, et al. BMC Public Health. 2013; 13(1): 602. 8.Ji L,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7; 19(8): 1116-1126. 9.Veelen A, et al. Mol Metab. 2021;46:1 01158. 10.Baggio L, Drucker DJ. Gastroenterology. 2007 May;132(6):2131-57. 11.Niswender KD. Postgrad Med. 2011 Jul;123(4):27-37. 12.Harris SB,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7 Jun;19(6):858-865. 13.Lingvay I, et al. JAMA. 2016 Mar 1;315(9):898-907. 14.Buse JB, et al. Diabetes Care. 2014 Nov;37(11):2926-33. 15.Philis-Tsimikas A,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9 Jun;21(6):1399-1408. 16.Billings LK, et al. Diabetes Care. 2018 May;41(5):1009-1016. 17.Presented at ADA 2021, 606-P. 18.Gough S, et al. Expert Rev Endocrinol Metab. 2016 Jan 2;11(1):7-19. 19. ?stergaard L, et al. Expert Rev Clin Pharmacol. 2017 Jun;10(6):621-632. 20.Miller E,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9 Dec;21(12):2643-2650. |
查看更多 友情鏈接 |
迪醫獵頭 迪醫獵頭網 醫藥獵頭 醫藥獵頭公司 北京醫藥獵頭公司 上海醫藥獵頭公司 廣東醫藥獵頭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