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400-8098-313
|
新醫改為我國醫學教育和醫院機制變革提供契機
24日至26日順利舉行,來自醫學理論界、醫院管理界以及醫學教育界的政府官員及專家學者就"醫學模式轉變"展開了討論。專家們認為,現代醫學正處在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的時期,醫生要更多關注人的心理、社會等因素。
7月29日訊 第二屆北京國際微創醫學論壇于7月 "各個國家都面臨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這其實是整個醫學模式的問題,中國的醫改不僅僅是改革的問題,也是發展和創新的過程,國家醫改新政策出臺,正給我國醫學教育和醫院機制變革提供了良好時機。"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的話引來與會來賓的一片贊同。
當前醫改形勢下醫院要主動進行內部變革
衛生部辦公廳主任毛群安表示,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及老百姓對醫療服務需求的改變,醫院內部架構通過多年來的發展,應該說是行之有效的,但是有沒有改進的空間值得商榷。特別是在當前醫改形勢下,醫院要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同時還要低成本費,這對醫院的管理者、醫務人員、特別是對從事醫院內部構造研究的專家提出了挑戰。
"醫改要達到讓老百姓看病更方便、更有效的目的,醫院內部一定要進行變革。"衛生部醫政司醫療機構管理處處長李大川說,國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重要調整之一就是醫療保障制度調整,由于醫療保障水平覆蓋面擴展得非???,很多原來被壓制出的醫療需求現在釋放出來,更多的人群涌向醫療系統。數據顯示,2003年我國醫院診療人次為20.96億,2008年達到31.08億,住院人數2003年6千多萬,2008年已經1.1483億,門診人數和住院患者的增長都和醫療保障水平的提高相一致。
李大川表示,在目前醫改大背景下,醫院要有一個內部變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認真研究患者需求、醫學規律,醫院自身特點,并采取適當措施進行改革。
微創醫學理論: 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主體
同濟大學微創醫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微創醫院副院長王永光從1998年至今一直進行"微創醫學: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理論體系"研究與實踐,他認為,微創醫學不僅符合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也能滿足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越來越高的就醫需求,能夠最大限度地為廣大患者減輕創傷與痛苦。
王永光說,微創醫學理論是一個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和整體觀為基礎、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主體,重新構建醫學理論和設置醫學教育模式;以系統、教育和管理的流程與模式,研究疾病規律、疾病以及對其診治過程中對病人的心理、社會影響,實現整體化、系統化、微創化醫學教育、培訓和醫療的醫學新體系。
北京市微創醫院是在北京市垂楊柳醫院的基礎上,以同濟大學為依托,在微創醫學理論指導下建立的,2004年年初開始,醫院進行了臨床架構系統的整體變革,其思路是中心化整合。目前,北京市微創醫院已將原來27個臨床科室整合成13個臨床中心和4個醫學技術中心。
"建立臨床構架系統的核心目的是實現醫院人才、技術、設備、病人、教育與培訓以及管理方式的實質性全面整合,具體操作方式是"系統整合和貫穿微創"。"北京市微創醫院院長何興圖說。
何興圖介紹,從縱向說,是保留原來的以解剖系統為單元,組合原來各自獨立的內科和外科,突破"塊"的限制,建立各個病種的"疾病中心",如消化中心、神經中心。從橫向說,對于不同解剖系統疾病之間,采用具有共性的微創技術突破"條"的限制,在技術層面上溝通不同系統。
"基本的就醫模式為"醫生圍著病人轉,方法隨著病情選",使醫學回歸到以病人為主體的本源。"何興圖說,也就是在一個中心里面,掌握各種專業技能的醫生同時為同一病人服務;根據不同病人的不同病情,同一病人病情發展的不同階段,參考循證醫學的結論,尊重病人及家屬的要求,選擇一個最合適的技術或最為恰當的醫療程序。"
目前進行醫學模式轉變有五大困難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醫學哲學主任委員、醫學與哲學雜志社主編杜治政教授在論壇上表示,醫學模式轉變問題,從提出至今已近30年,但在實踐中,進行醫學模式轉變還存在五大困難:
生物醫學的長期的深厚影響,人們一時還難以走出它的視野。生物醫學是近15-16世紀以來形成的一種醫學思想,它滲透到醫學的一切方面,形成了強有力的構架與體制,一時不可能讓位新的醫學模式。
缺乏新模式的生長條件?,F有的醫院架構與診療科室設置,完全是適應生物醫學需要的。所有的醫生都分別在不同??乒ぷ?,即使某些醫生有轉變的自覺,也無法改變生物醫學框架的現實。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缺乏激勵機制。而生物醫學以追求新技術、新藥物為目標,生物技術、醫療器械和藥物開發已成為當代重要的產業部門,醫師們埋頭于自己的專業,可以獲得名譽,可與開發商分享實際經濟利益。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其心理與社會方面,發展不充分,不成熟,還沒有像生物醫學那樣形成過硬的本領和能力,無論對醫生或患者,都沒有形成足夠的信任、信賴和信心。
醫務人員和廣大社會公眾對疾病與健康理解還是老觀點,不認為心理社會因素對于健康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使得對新模式的需求不很迫切,也影響到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模式的轉變涉及多方面對醫學、健康觀點的轉變,涉及醫學教育、院院術技結構的調整和自身的完善。 |
查看更多 友情鏈接 |
迪醫獵頭 迪醫獵頭網 醫藥獵頭 醫藥獵頭公司 北京醫藥獵頭公司 上海醫藥獵頭公司 廣東醫藥獵頭公司
|